

编者按
学海浩瀚,知识深邃;时空交错,万象流变,北京大学强基计划邀你共赴智慧之旅。名师指点迷津,益友并肩前行,助你扬帆远航,初探学术创造。从这里起步,基础学科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等待热忱与才华兼备的年轻人纵横驰骋,在思想的旷野中深耕细作,开拓无限可能。携手北大强基,与卓越同行,感受求索创新的独特魅力,共迎风浪,共攀高峰。求知探秘的旅程已然启程,北大强基,期待志存高远的你!
说起考古,大家可能多少都有一些认识
有人说,考古很浪漫,有着许多美丽传说
有人说,考古是鉴宝,戴上眼镜,端详文物
有人说,考古风里来雨里去,很苦很累
……
其实很多时候
我们对于考古都是误解与向往并存的
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呢?
01
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北大考古学,作为中国考古学的缩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22年设立考古研究室以来,北大考古一直引领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922年:全国首个考古研究室在北大设立,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先河。
1952年:全国首个考古专业在北大成立,奠定了中国考古教育的基础。
1983年:全国首个考古学系在北大诞生,标志着考古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独立地位。
2002年:全国首个考古文博学院在北大成立,进一步提升了考古学的综合实力。
1924年,北京大学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
1957年,河北邯郸发掘,开启了田野考古教学的“北大模式”
1998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在合作办学协议上签字
02
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北大考古专业自建立以来,始终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七十多年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如宿白、吕遵谔、邹衡、俞伟超、严文明、李伯谦等学术泰斗。这些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大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才,学院也形成了一支稳定且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团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使得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考古学界输送优秀人才。
03
北大考古:与时俱进,全面发展
北大考古始终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不断拓展学科领域:
1952年:设立考古专业,奠定学科基础。
1988年: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拓展应用领域。
1993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强化技术支持。
1998年:设立文物建筑专业方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2017年:设立外国语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04
学科优势:设施完善,成果丰硕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体系完备、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北京大学考古学科连续入选首批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最新的QS全球学科排名中,北大考古位列全球第五,亚洲第一。
学院建设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宗教考古研究所、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图书资料室、教学标本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建有山东临淄、陕西周原、宁夏盐池、福建安溪等多个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或考古工作站,并向国内外学生开放。
田野考古实习基地
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
自1990年开始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持或参加的获评项目高达42项。2021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学院主持或参加项目16项。
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积极开展境外考古发掘工作,努力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学院已在摩洛哥、希腊、埃及、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及越南等多个国家展开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05
教学理念:立德树人,因材施教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学院始终秉持“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的理念,让学生在田野实习中体验真实的考古生活,与老师“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共同成长,培养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06
学术导师制:个性化培养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个性化发展。
07
毕业去向:多元发展
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大多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专业学习。也有少数同学选择直接就业。
08
考古强基班
考古学强基班旨在培养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局的卓越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1.凝练核心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明确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凝练出以中国考古学系列和田野考古实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开设《世界考古学》《水下考古学概论》《古DNA与人类历史》等前沿课程。
2.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实践教学
增加实地考察、实践动手课时,锻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打造虚拟仿真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考古原典阅读与写作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已知去探索新知的能力。
3.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学术导师三级保障制度
选聘品学兼优高年级学生干部担任辅导员,选派教学科研一线教师担任班主任,全面指导关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扩宽学术视野,保证国际交流
提供出国访学机会,如有机会参加英国、埃及、日本、匈牙利、波兰、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访学项目与考古发掘活动;实施本科生自主科研计划,提供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科研实习。
肯尼亚发掘
乌兹别克斯坦发掘
巴基斯坦考察
供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美编|王嘉慧